第(2/3)页 刘备听了诸葛瑾的分析后,也安心了不少,意识到自己确实可以做到很多袁曹之前都做不了的事儿。 只是,会导致百姓又要辛苦一下了。 好在,刘备刚刚感慨了几句百姓疾苦后,诸葛亮又立刻给这个计划打上了第二个补丁。 只听诸葛亮颇有把握地分析道:“主公不必担心用民过重,不过是多征发一些徭役充作码头工人,多装货卸货几次,总比全程走陆路运粮要节省得多。 而且,我军也未必就要靠这样运粮作为大军军需的主要来源,我军还可以指望快速拿下河内各县,然后立刻因粮于敌,靠当地存粮以战养战。 主公请想,天子被曹贼所弑,消息传开后,天下必然震动。如果这时候我军没有表现出‘我们有能力自行维持两道’的姿态,就贸然绕过魏郡,直插河内,那河内各地的守将或许还会犹豫,担心我军后继不足,冒进败于曹贼之手,而不敢立刻弃暗投明。 可是,只要我军展示了这些巧妙的安排,让一切都看在河内文武的眼中,再辅以适当的攻心,这些人心里也都有一杆秤,必然会很快判断出,我军是有后继之力的,曹贼在河洛必然不能持久。 到时候墙倒众人推,河内诸县纷纷来降,哪怕我军原本缺粮的,也会变得不缺粮。” 诸葛亮说的道理,其实说白了就是马太效应。 钱都是往钱多的人手上汇聚的,粮食也都是往不缺粮的人手上送的。 凡是富裕的,就要给他更多。凡是匮乏的,就要连他仅有的也夺走。 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 人之道,取不足而奉有余。 只要刘备军进河内的声势造起来了,后续吃掉每一百石粮食,其实需要自运的也就那么二三十石,剩下七八十都是别人看你有运的本事,就直接纳投名状奉上了。 把这些利弊都梳理清楚后,刘备自然也再无怀疑,就按照这个方案调整,也不强攻虎牢关了,直接从魏郡南部绕,直插河内。 相关的军令,很快送到了关羽手上,让关羽带着中路军的步兵主力,北渡黄河,经黎阳,沿着黄河以北,向河内推进。 而此战所需的骑兵部队,自然另有赵云马超负责,他们本来就在河北战区,把邺城的夏侯惇压着打,而且赵云本人之前都已经带着小股骑兵渗透进河内过了,只是没攻下任何城池。 现在有了关羽的主力大军作为后援,赵云马超只要扮演骑兵先锋,自然是无往不利。 …… 刘备的大军,花了十几天定策、调度,又花了些时间准备船只、渡河。 一直拖到六月底,大军终于全部集结到黎阳,然后就开始向东推进。 真到了开打的时候,一切倒反而变得顺利起来,一开始根本就没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。 或许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吧。 六月二十四,刘备军刚刚打入河内境内,作为河内门户的朝歌县仅仅略做抵抗,就被关羽直接攻破。 赵云、马超也早就掐断了朝歌曹军的退路,除了少数死硬的曹操嫡系试图突围,被赵云完全截杀,剩余败兵大多选择了直接投降。 随后关羽稳扎稳打,五天之内抵达汲县(今新乡市)。 或许因为汲县原本并不是前线城市,当地守军更薄弱,战斗意志也更差,都没做好战斗准备。 最终汲县和周边的共县(卫辉)、获嘉,一共三个县,都是几乎不战而降,直接投了。 汲县和共县还有一些存粮,极大缓解了关羽大军的军粮问题。 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七月份。 七月初三这天,关羽再破修武,初八便逼近山阳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