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曹植听了之后,也是不由默然。 他第一反应是诸葛瑾欺人太甚了,士可杀不可辱,当他曹植是什么人了。如果誓死不改被杀了,史书上记他是个不屈不挠的壮烈之士,那也值了。 但随后,他认真听了诸葛瑾的理由,突然又觉得,自己的祖父当年或许真的不是什么好人……为什么要过继给一个宦官当儿子呢?偏偏这个宦官还操弄河间王一脉的入继拥立,后来也确实造成了衰退和乱世。 这么一想,改回夏侯植似乎也没什么不好,自己不是贪生怕死,而是真的不想跟那些龌龊的过去扯上关系了。 刘备听完后也觉得非常适合,便主动给曹植一个选择的机会:“你将来可愿重新改姓夏侯?而且要深刻反省,认识到你们三代的罪孽!” 刘备无师自通地开始敲打曹植,这一手也确实精妙。 就好比后世有些皇帝退位后,也不杀他,让他改造,然后写回忆录,自己历数自己和之前统治的荒谬腐朽。 刘备也知道曹植文采还是不错的,因为曹植如今都三十岁了,他之前这些年,已经有不少文章流出。 让这样的人写《一个曾经姓曹的人悔过自新后的回忆录》,似乎对天下人的警示效果也很不错。 就从当年曹腾的错误决策开始骂起。 曹植没法立刻回答,但是看得出来,他现在正处在信仰崩塌的阶段。 诸葛瑾见状,就帮着居中降降温、给个台阶下:“或许我今日之言,令他震撼不小,且让他圈禁起来,好好反思,再做定论。” 刘备立刻准了,这就把曹植先带下去,好好进行思想改造,给他点时间认识反思曹家的罪行。 曹植临走时还是懵逼的,直到离开后好一会儿,他才反应过来一件事:自己来之前,父亲曾经对他说过,此番也是让他效法“项伯背叛项羽,得到高祖赦免”的故事。 而刚才诸葛司徒那番话,显然是想都没想,就猜到了这个意图,所以诸葛司徒给刘太尉找的台阶,也是举了高祖让项家人改姓的例子。如此看来,父亲和那个诸葛司徒,还真是彼此都非常了解、思维也有相似之处……果然最了解自己的,都是自己的敌人么? 父亲又何尝不是像先帝一样,十八年前听了诸葛司徒那番神谕般的预言,这些年里虽然一直没有被激活,但也都潜藏在记忆深处没有完全遗忘。到了合适的时候,到了宿命时刻,这份尘封的记忆就会被激活,然后人就会不知不觉选择走上了这条体面之路。 诸葛司徒操控人心、以势诱人的能力,还真是恐怖到匪夷所思…… 曹植觉得一阵深深的无力感袭遍全身,让他完全生不出半分反抗的念头。 而曹植被带走后,山阳王刘熙那边很快也得到了刘备的接见。 刘备亲自安抚了一下他的情绪,挑能说的部分说一下。 刘熙也就是个九岁小孩儿,不懂太多道理,只知道这位远房叔祖父似乎很放心自己,他也就安心了。 然后,刘备就让人把刘熙送回旁边的山阳县封地,表示以后他可以一直住在那里,山阳县的封邑也可以一直保留下去。 …… 处理完曹植和刘熙的事情,也相当于是顺便帮刘备梳理清楚了未来要如何称帝、如何更好地赢得继位的正统性。 刘协的其他几个儿子,哪怕没被送来的,也都被诸葛瑾那番“这些人的母亲都是逆贼曹操安插在先帝身边”的评语,彻底失去了挣扎的可能性。 当然这对他们而言其实是好事,因为这样他们将来都能安心做富家翁,也不用担心和做了皇帝的远房叔祖父相互忌惮。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,小儿持金过闹市可不是好事。 做完这一切政治层面的应对和准备,造势造正统造宣称都造完后,便是军事上的临门一脚了。 两天之后,南岸的雒阳城内,曹操如期进行了篡位的登基大典。 具体流程细节,自然无需赘述。 曹操都混成这样了,他的登基大典也就比李自成风光些,或许能和当年袁术差不多。 但是礼法上肯定是不周全的,没有先帝,也就没法禅让,他也只能制造一些祥瑞图谶作为曹氏当兴的征兆,然后让除了刘熙以外的其他几个先帝的儿子,当众表示自己年幼德薄,神器当由有德者居之。 而曹操也没法跟一群小孩子闹“辞让”的戏码,只能是毫不谦虚直接登基。不过还别说,这样直率的做派,虽然导致正统性和权威度大减,但也不失豁达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