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2章 比干的主张-《殷商三十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种传言让比干颇为骄傲。

    因为这充分证明了他的价值。

    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。

    他太了解帝乙了。

    他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哥哥。

    不管怎样,他都是要把殷商的王座传给他的儿子。

    这就是比干得出的结论。

    所以,无论别人怎么鼓动,比干都非常清醒。

    他知道,帝乙对他的定位是能臣,而不是王储。

    这就决定了,他必须要选择帝乙的一个儿子去效忠。

    比干很聪明。

    他了解了帝乙的意思,就果断行动。

    他选择的是子启。

    为了更保险一些,他让子启积极拉拢子仲和帝辛。

    如果子启能把两位弟弟拉拢过来,那么殷商的王座就没跑了。

    这是比干所谋求的最理想局面。

    但比较可惜,没有达成。

    子启去拉拢子仲和帝辛。

    子仲成功被拉拢。

    帝辛却被拉拢失败。

    从那个时候起,比干就隐隐有种不安。

    而这种不安,竟变成了现实!

    帝乙本来已经确定了子启的接班人地位,却又出尔反尔,当着天下诸侯的面,把子启踢出了接班人行列,扶上了帝辛。

    这是不是帝乙的软弱之处呢?

    比干认为是的。

    早在孩童时期,比干就见到了帝乙的软弱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,岐周正是新旧交替的时期。

    岐周之主姬历离世不久。

    岐周新主姬昌立足未稳。

    以比干当时年幼的眼光去看,大商就应该抓住机会,一举吃下岐周。

    可是,帝乙却没有那么做。

    比干非常疑惑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,比干和帝乙非常要好。

    帝乙非常喜欢和比干讨论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的比干,或许就像帝乙的一个儿子。

    实际上,帝乙当时的儿子中间,就有比干那个年龄段的。

    但是,比干终究是帝乙的弟弟。

    这一层辈分,让帝乙更加照顾比干。

    而这,也是比干崇拜帝乙的地方。

    小孩子是比较单纯的。

    比干这么有心机的人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帝乙照顾他很多,他就和帝乙关系亲近。

    比干曾经对岐周发表自己的看法,指出不要军演,直接打过去,为大商开疆拓土。

    然而,帝乙只是微笑着拍拍比干的脑袋,道:“姬昌是孤的兄弟。手足相残,是不可以的。就算大商有能力灭掉岐周,我也不会那么做。”

    这样的言辞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。

    满朝歌的人,都称赞帝乙仁义无双,视姬昌为兄弟。

    有这样充满仁义的天子,是天下之福。

    只有比干感觉出来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当时帝乙的这番话,不是对比干说的,而是对姬昌、对天下人说的。

    因为,就在帝乙的这种态度公布于众之后,姬昌立即向殷商宣誓效忠,并且向帝乙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情谊。

    这一度被传为美谈。

    但比干却十分清楚。

    这不是事实。

    即使帝乙真的这样想,动机也不纯粹。

    当时的比干年龄虽小,却看清了许多事情。

    他看清了帝乙和姬昌之间的博弈。

    这非常明显。

    通过察言观色,比干就知道,姬昌的效忠绝不是什么兄弟情谊,而是害怕!

    是因为姬昌的岐周打不过帝乙的殷商。

    唯此而已。

    知道这一点的人很多,却几乎都被帝乙和姬昌的表演迷惑了。

    比干没有被迷惑。

    或许,就是因为他当时年龄小,所以才没有被帝乙和姬昌的表演迷惑吧。

    不过,这都不重要。

    比干知道了,帝乙,这个令他敬佩的兄长,也是有弱点的。

    帝乙的弱点就是仁义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帝乙的弱点就是软弱。

    帝乙是软弱的?

    恐怕很多人不能相信。

    要知道,帝乙在世的时候,连连续多年发动针对东夷的战争。

    除此以外,几乎每年都要修理不听话的诸侯。

    帝乙,可算是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还太软弱?

    简直不可思议!

    但是。

    比干就是这样认为的。

    这一点,从比干长大成人,都从来没有变过。

    当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