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但凡卢植能多活几日,就轮不到王允在朝中擅权。 解决关中纷乱的方式很多,但王允偏偏选择了最激进、风险最大的一个。 卢植希望解决的,是整个汉家天下的纷乱,而不仅仅是关中的纷乱。 而在这最后的时刻,卢植选择了相信刘备、以及亲传的弟子关羽。 刘备备受震撼,不由感到双肩一沉。 若是以前,刘备要匡扶汉室、安定天下,只是个人心中的一个大志。 这样的大志,不止刘备一个人有。 刘虞、袁绍、曹操、甚至于袁术都有这样的大志。 但现在,这已经不只是个人的大志了,更包含了卢植的临终托付、天子的殷切期盼。 “天下纷乱,不知多少忠臣义士洒热血抛头颅,也要安稳这天下。” “我刘备,虽起于微末,但片刻不敢忘记匡扶天下的大志。” “又岂会在此时失了锐气?” 刘备的眼神变得坚定。 想要匡扶天下,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。 自袁术从洛阳撤兵,兵行险着的卢植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。 即便刘备想助卢植,也是鞭长莫及。 正如郑平说的一样:青州偏远,难以跟长安的天子同殿论势。 朝中无人,外将难安。 哪怕刘备是忠义之士、一心为了匡扶汉室,在朝中小人权臣的眼中,刘备也只是一个“有野心的外将。” 郑平立于城楼,羽扇轻摇,对于天下大势早有清晰的掌控。 “使君遣沮从事去郯城游说陶谦让东海屯田民迁徙回青州,是想以此来拖延时间,让曹操不敢贸然进攻?”郑平徐徐而道。 刘备点头:“本想跟显谋商议,但显谋刚回临淄城,车马疲顿,我亦不忍惊扰。就跟元皓和公与商议了应对之策。” “显谋以为,此法是否可行?” 郑平摇头:“曹操是豺狼,这到嘴边的肥肉,又岂能轻易的放弃?若曹操忍了,他就不是曹操了。” 刘备吃了一惊:“显谋既然断定不能成功,为何不出言阻止?” 郑平目光深邃:“青州这三年,都偏向于民生。” “使君行权于内,少有介入青州外军政诸事的想法,以至于文武诸将,大抵都以‘避免青州被殃及池鱼’的想法来行事。” “并非是元皓和公与想不出更好的方略,而是他们不能确定使君你是否有督掌徐州的想法。” “趁着这次曹操跟陶谦的争执,以及天子赐节、云长封侯,使君也该向青州的文武,彰显你鲸吞寰宇的大志了。” “关中内乱的消息传出,北面的袁绍和公孙瓒势必也会分出个胜负来。” “然,公孙瓒虽然有武略,但智计不足,他是斗不过袁绍的。” “一旦袁绍执掌了幽冀,而使君又未向青州文武彰显大志,即便是青州受了使君恩惠的豪强士族,也会有不少人想要谋求使君给不了的富贵。” 郑平直谋人心。 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。 这乱世终归是会被平定的。 因此,拥护谁来平定这乱世,就成了各地豪强士族需要谨慎考虑的。 对于青州的豪强士族而言,刘备在恢复青州民生上的确是有大功的。 然而,人一旦吃饱喝足,就会滋生更多的欲望。 倘若跟着刘备得到的富贵比跟着袁绍得到的富贵少,而风险又比跟着袁绍的风险大,就必然会有人会暗中勾结袁绍。 这无关乎忠诚,而是前程。 毕竟这青州的豪强士族,既不是刘备的家臣也不是刘备的门生故吏,并不存在忠诚一说。 刘备闻言一凛,也明白了郑平的意图:“显谋是想趁着这个机会,让陶谦亡于曹操之手?” “但如此一来,徐州会有许多的士民百姓,因曹操和陶谦的争斗而受累。” “我同意沮公的计策,便是希望能给陶谦多一些时间来增强防备。” 郑平摇头:“使君仁德,是士民百姓之福,但使君不太了解曹操这个人。” “曹操治军严整,法令严明,常以军令‘围而后降者不赦’约束众将。” “方今扰攘之时,天下云起,围而后降者不赦,可示威天下,开其利路,不至于被围困。” “此法虽然严苛,但其初衷是为了减少抵抗、少死人,以杀止杀,先乱后治。” “使君若给了陶谦时间,徐州各城诸将,必定会拼死抵抗曹操。” 第(1/3)页